Search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深度报道
烈日下的勋章——大唐华银株洲百万煤电项目走笔
来源: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
作者:欧芳 李琴露 汤胜兰
日期:2025-09-10

骄阳炙烤着大地,热浪在空气中翻涌。9月的株洲百万煤电项目建设现场依然是一片沸腾景象:塔吊巨臂旋转、施工车辆往来穿梭、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、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——两座百万机组已拔地而起,初显宏伟规模。

六百多个日夜更替,两年风雨兼程。株洲百万煤电项目的创业者们将汗水深植在淦田这片土地,以湖南人“吃得苦、霸得蛮”的坚韧意志,不断突破难关,全速推动这座现代化电厂从蓝图走向现实。

与时间“赛跑”的锅炉守护者

在株洲百万煤电项目,罗坤亮是公认的“大忙人”。作为工程设备部锅炉专责,所有与锅炉相关的工作——从土建施工,到钢结构吊装,烟风道、受热面、辅机设备安装,甚至保温工程,都经由他手。

2018年加入株洲百万煤电项目的罗坤亮,虽然才32岁,却是项目部名副其实的“老”人。从项目前期一路走到今天,他对这片工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,也正是这份归属感和责任感,让他在每一次遭遇困难和挫折时,都能迸发出一股子向前冲的劲头,“我们这是重点工程,干,就一定要干好,要打造成国家级的标杆工程!”

我们是在1号机组施工现场“逮”到罗坤亮的。他正仰着头检查设备安装情况,“搞我们这个专业的,颈椎都好得很,每天不停地抬着头检查,锻炼出来了。”他开玩笑道。

他几乎“长”在了工地上。“这么大的工程,作业点多面广,得像盯自己家装修一样,紧紧盯在现场,才能及时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”白天他监督施工、协调问题、催交设备,仅今年8月手机通话时长就达1880分钟;夜晚则审查技术方案、编写工作联系单、查阅技术规范,办公室的灯常常亮至深夜。

“真希望一天能有48个小时!”对他而言,时间总是不够用,一个工程节点刚结束,下一个紧接而来,环环相扣,不容有失。

罗坤亮清晰记得拿下首个重大节点的日子——2024年2月26日,1号锅炉钢架结构起吊成功。“刚过完春节就赶到刚复工的厂家催货,盯着厂家完成所有工序,亲眼看着钢柱装车,结果碰上冻雨,货车寸步难行……直到25号下午钢柱安全送到,我眼泪都快下来了!”说起当时的情景,他依然难掩激动。

“关关难过关关过!”对罗坤亮来说,每一个工程节点都是需要全力以赴的新关卡、新挑战。他要做的,就是面对它,然后一点一点战胜它!

“革命尚未成功。”罗坤亮说,眼下正是最吃紧、最关键的阶段,“我一定全力以赴,确保锅炉专业不掉链子,坚决圆满完成任务!”

“小区长”的“婆婆嘴”

在化水系统施工现场见到刘亚利时,她正俯身核对设备状态。阳光直射,汗珠挂满脸颊,她却丝毫未放松手中的检查工作。

化水系统自带一股“倔脾气”——前段调试未完成,后段的安装和调试就没法推进。“就像串珠子,必须一颗一颗按顺序穿,一步也急不得。”刘亚利这样比喻。

为了确保锅炉水压试验前制备出合格用水,刘亚利连续半个月奋战至凌晨。白天,她寸步不离安装现场,紧盯每一个施工步骤,就连密封圈的朝向都一一确认。“设备太精贵了,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,都会给后面的安装调试造成极大的影响。”超滤、反渗透膜这些“精贵物件”的安装如同“绣花”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“我多盯一眼,进度和质量就多一分保障。”

每天的安装结束后,刘亚利都要返回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。每晚9点,是她雷打不动的协调时间:“张工,设备到底什么时候到位?不能再拖了!”“刘工,明天作业面必须加人,不然进度跟不上!”……

在她看来,女同志干工程,靠的就是这张不厌其烦的“婆婆嘴”。“多提醒、多沟通”实实在在地磨出了高效率:设备到货了,她在物资群里@厂家确认参数;施工队换班,她在工作群里重发一遍安装规范;调试衔接不上,她就守在现场,盯着细节一遍遍核对。

“群里沟通不了就打电话,电话说不清就当面沟通,反正要把事情彻底解决才算完。”刘亚利爽朗地笑道,“不要怕别人烦,只要最终把事干漂亮了,大家都会理解。”

“化水区域这一亩三分地,我就是‘小区长’!”说这话时,她脸上难掩自豪。如今,但凡涉及化水区域的机务、土建、电气等协调事务,不论是否属于刘亚利的职责范围,施工单位都习惯性地找上门来。因为他们知道,凭刘亚利这张“婆婆嘴”,问题总能很快解决。

追着设备“跑”的许泽怀

在项目现场,我们没能采访到许泽怀,因为他不是在出差,就是在出差的路上。

“一个月出差两次,每次至少半个月。”这是近两年许泽怀的工作常态。从冰城哈尔滨到南粤广东,从巴蜀之地到黄浦江畔,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,只为一个目标——确保项目设备如期交付。

自2023年底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以来,许泽怀便踏上了他的“催交征途”。项目建设有工期网络图,在许泽怀心里,也有一幅精密运转的“设备催交时序图”:每台设备的生产周期、出厂时间、运输方式、如何提前运达以确保安装节点……所有这些关键信息,他都了然于胸。

每次出发前,许泽怀都会精心规划路线——如何用最短的时间,最低的交通成本,走访最多的厂家,催交最急的设备。他的“法宝”是一个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,上面详细标注着哪些设备需要驻厂跟踪、亲眼见证装车,哪些可以通过电话持续协调推进。

今年3月,电动给水泵进口阀门的催交成为他的重点攻坚任务。这批原定从北美采购的阀门,因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一度停滞。许泽怀五赴沈阳,主动对接厂家,反复组织召开协调会,最终推动设备改从墨西哥直发,成功于8月将阀门送达现场,为项目如期推进赢得宝贵时间。

如今,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,许泽怀的脚步愈加匆忙。但每当站在现场,看着曾经奔波催交的设备像“拼图”一般严丝合缝组装成主机、集成为系统,他心中总是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。“它们就像我一路呵护长大的孩子,”这位设备催交人说,“每一步跟进、每一次奔波,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。”

日行三万步的朱砂

采访朱砂时,他刚刚结束上午的巡查,一脸晒得通红,工作服已经没有一丝干纱,浑身似乎还在冒着热气,但眼神依旧锐利。

“今天有4244人在现场,几百个作业点同时施工。”据介绍,当前正值项目建设的高峰期,面对如此庞大的施工规模,安全管理难度极大。

面对施工人员基数大、人员流动性高、安全意识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,朱砂和他的同事们狠抓源头管理,要求每一个施工单位严格落实“第一道工序”——作业前必须完成安全交底、风险辨识和措施核查,否则严禁开工。

“我们成立了安全巡视组,每天对中高风险作业区域开展重点巡视,其他作业区域我们也做到了全覆盖,不能留下任何安全死角。”

“我们可能是最熟悉工地的人,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分专业。”朱砂笑着说道。每天,他穿梭在项目现场的各个角落,从高空作业防护、车辆安全管控到重型吊装监护、机械伤害防范、人员触电预防……“每一个存在安全风险的作业点,都必须留下我们的足迹。”

在每天的检查中,一旦发现问题,朱砂会果断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施工,并启动专项约谈,督促落实整改。“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工作的核心准则。

“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——零事故!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,每一天都要从零开始,向零奋斗!”在朱砂眼中,安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征程,他用脚步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,为株洲百万煤电项目筑起坚实的安全后盾。


【记者手记】每一张黝黑的脸庞 都是奋斗者的勋章

在株洲百万煤电项目的采访中,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:建设者们黝黑发亮的脸庞掩饰不住他们眼中动人的光芒。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,为他们镀上了一层奋斗者独有的烙印——那是阳光颁发的勋章,也是汗水凝结的印记。

采访的过程,几乎都是在“不断被电话打断”中完成的。他们太忙了,忙到甚至很难抽出半小时完整的时间。一个又一个催货、协调、解决问题的电话,串起了他们现场工作的日常,也勾勒出项目高效推进的背后,那无数个奔忙不停的瞬间。

从紧盯设备的罗坤亮,到“婆婆嘴”刘亚利;从奔波催交的许泽怀,到日行三万步的朱砂……他们都是株洲百万煤电项目中最普通的奋斗者,也是项目建设最坚实的底气。

盛夏酷暑,汗水在他们的工服上反复浸透,凝结出一圈圈白色的盐霜;数九寒冬,凛冽的北风刮得他们脸颊皴裂、耳生冻疮。

但他们从不退缩。

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汗水浇灌收获。正是这一个个平凡却坚韧的身影,确保了工程建设稳步推进,最终汇聚成华银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-09-12 02:02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