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珠成链——一幅集约化、专业化的大唐“追光图”正在江苏大地徐徐展开。8月31日,随着11座新能源场站223.84兆瓦的集中平稳移交,大唐江苏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管理改革再落关键一子,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谋定后动 擘画专业化管理“路线图”
改革,非一日之功。自集团公司吹响新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的号角以来,江苏公司始终将此项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。继去年成功实现新能源公司与滨海公司合署办公后,今年,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拉开序幕。
该公司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新能源生产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,目标直指构建“3+3+N”这一高效协同的生产管理体系。“我们反复研讨,既要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,也要结合江苏区域新能源项目点多、面广、类型杂的实际情况。”该公司生产运营部负责人表示,“改革不是简单的‘一交了之’,而是管理逻辑和生产关系的深度重塑。”
为了让“改革一盘棋”思想更加深入人心,该公司组织多轮次座谈,广泛征集基层企业意见,对安全生产、市场营销、财务物资等多个管理界面进行了精细划分。最终成形的新能源项目专业化管理方案,凝聚了系统上下的智慧与共识,有力保证了火电企业厂区外新能源项目的顺利移交。
作为执行主体的江苏新能源公司更是闻令而动,第一时间抽调精兵强将,组建常州区域运维中心。针对不同类型场站的特点,该公司精心编制详尽的移交清单,将可能遇到的难点、堵点逐一预判并制订对策,一份份清单方案,成为改革蓝图变为现实的基石。
创新破局 跑出无缝对接“加速度”
进入8月份,改革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。面对一场涉及5家单位、11个场站,覆盖63个园区、123个鱼塘、225个屋顶的复杂移交任务,常州区域运维中心没有按部就班,而是创新地采用了“兵分三路、同步推进”的工作模式。
这支新组建的团队从零起步,在“筑巢”的过程中,将精益管理要求贯彻到了极致。面对空荡荡的办公区,没有简单一购了之,而是深挖内部潜力,将新能源公司本部和各中心数百项闲置的办公设施和物资“淘宝”回来;组织骨干力量“走出去”到先进项目深度调研,全面开展建章立制工作,确保接手时能够心中有数。
“分布式光伏‘小、边、散、远’的特点,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”常州区域运维中心负责人王迪坦言,“有的场站在数百公里外的乡镇鱼塘,有的在园区屋顶。我们的任务,就是用一根高效的管理线,我们要把这些散落的‘珍珠’串起来,让每一颗都发光。”为此,运维中心成员白天驱车数百公里,奔波于苏州、泰州、金坛等地,与兄弟单位无缝对接;晚上召开复盘会,梳理当日进展,确保“站不漏项、项无遗漏”。
为防止过渡期管理“松劲”“断档”风险,江苏公司实行交接双方并轨运行制,并强化了安全生产重点管控措施。从宜兴、淤溪光伏的率先交接,打响“第一枪”,到金坛、吴江、溧水等六个项目的集中告捷,再到下旬华丽新材料、海容等项目的圆满收官,短短一个月,惊人的“大唐速度”打破了传统的管理“壁垒”,形成新能源项目管理的新格局。
旗帜引领 淬炼攻坚克难“突击队”
在这场时间紧、任务重的攻坚战中,党旗始终在改革一线高高飘扬。江苏公司以上率下,全程跟踪督导,各有关企业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工作专班,充分发挥党委“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”的领导作用,为推进改革赋能增效。
酷暑八月,在38摄氏度的高温下,该公司党员突击队、青年突击队、运维应急特勤队犹如三把尖刀,直插改革最前沿。通往屋顶的直爬梯在烈日下滚烫灼人,队员们毫不畏惧,逐一排查设备,汗水湿透了衣背;面对现场复杂环境,借助专业工具徒步完成设备定位与路径勘查,为后续运维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。“我是党员,就该站在这里。”年轻党员张鑫磊的话语简单而坚定。
此次新能源体制机制改革,远不止于管理权的移交,它更是一次对生产运营模式的全面“重塑”,一次对发展动能的系统“激活”。江苏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展望未来时充满信心,“下一步,我们将依托区域运维中心,深入推进无人化、智能化运维,优化人力资源配置,真正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最终实现向管理要效益,向技术要发展。”
随着改革成效的逐步释放,江苏公司新能源板块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纪元,“风光无限”的大唐“工笔画”正在徐徐展开。